療癒一定要從父母入手嗎?
兒童期發展以自我為中心,
當父母無法滿足我們的當下需求時,
對幼時的自己就是件「不被愛、被忽視遺棄」的大事!
回溯不愉快的點滴,是再一次的機會流動積滯的情緒。
回溯不愉快的點滴,是再一次的機會流動積滯的情緒。
一次和朋友聊天,我說,國小上學前媽媽都會煮熱粥當早餐,規定我吃完才可以去學校,說完便轉身消失忙她的去了。可是粥實在太燙了根本無法入口,我開始焦急的哭喊粥好燙、我要遲到了,媽媽聽到後就只是狠狠的瞪了我一眼。
朋友聽完馬上也抖出幼時和媽媽間充滿血淚的小回憶,那天下午,我們笑鬧之間就聊了數起這類芝麻綠豆事,卻也疑惑當時的我們怎麼會對這點小事如此糾結,都長大成人了還記得一清二楚。
朋友經常問我,療癒一定要從父母入手嗎?
記得上幼稚園時,一次聽到媽媽和老師說中午過後就會來接我回家,吃完午餐我便跑到門口小凳子上等她,等好久等不到,心急了又跑到柵欄門口蹲著不停向外張望,希望媽媽路過時能看到我。
結果媽媽到了幼稚園我正蹲在校門口大哭,老師費了會兒功夫才找到,媽媽看到我後什麼也沒問,直接賞了我一巴掌後說:妳怎麼這麼愛哭!
療癒時不止一次想起這件事,每提一次便是一次潰堤的悲傷,那天我緊抓著柵門焦急的等待、媽媽冷酷的臉異常清晰,即便已是數十年前的事了。
原生家庭中的父母或主要照顧者是我們人生中的第一道人際關係,加上兒童期發展以自我為中心,孩子往往認為世界(父母)該繞著我公轉。當父母無法滿足我們的當下需求時,對幼時的自己就是件「不被愛、被忽視遺棄」的大事!
我一次次透過這縈繞我心的傷心事感受浮現的情緒,由剛開始不被媽媽理睬的憤怒、傷心,到最後竟感受到很深的恐懼,我從來不知道當時的自己那麼害怕媽媽會和爸爸一樣突然消失不見。
媽媽說要來接我,怎麼還沒來?好急、好怕媽媽不來了我怎麼辦。
持續透過這個件事反覆感受它觸動的情緒,約莫5、6次後,漸漸地這件事勾動的哀傷、恐懼越來越弱,直到這一刻,當我打下這份記憶伴隨的僅是份淡淡的心酸。
由情緒入手療癒的事件經歷多了,就實際印證了積壓的情緒唯有透過感受才能流動這觀念。
回溯這些不愉快的點滴,不過是讓自己有再一次的機會流動積滯的情緒能量,當它漸漸消散,那個埋在我心中、老被媽媽無意間的一句話、一個動作引發的小爆竹、大龍炮...等狀況,也越來越少。
一路走來,媽媽依舊是那個模樣,是我打心底開始不一樣,和她的互動也由疏離變得越來越親暱。
photo credit 藍川芥:aikawake
米滿溢。順流你的人生。
米蟲滾滾。滾出你的X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