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4/24

痛苦並不可恥,但迴避無用



迴避自身痛苦的舉動或能一時忘卻苦楚,
卻從未能讓我們真正好過。
自我療癒的重點在於回到「自己」身上,
這往往也是最困難的一步,
卻是唯一有用的方式。



日前幫朋友連結指導靈,詢問他過世多年的孩子現在過得好不好。整個歷程得到的訊息是已逝的孩子很好,過不去的是朋友心中的哀傷與沒能當個好媽媽的內疚。

回想起20多歲時,總遺憾每每拿到禮佛後的水果卻沒法孝敬爸爸;幾年前回外婆家一直追問阿姨爸爸的事、小時候和爸爸一起生活的住家位置…阿姨問我:妳是不是還想爸爸?都這麼久的事了。我點點頭。其實也不知道為什麼爸爸過世這麼久,卻總是讓我傷感。

自我療癒的重點在於回到「自己」身上,這往往也是最困難的一步。

猶記得剛開始療癒時,我不斷的抱怨媽媽燒了爸爸的衣物、賣掉了爸爸的房子。一次談到與媽媽的衝突,老師問我,這件事妳希望媽媽如何對待「妳」?我說,我希望媽媽能夠愛「爸爸」。我一直無法回到「自己」身上,心中的痛太疼了,把它拋到媽媽身上不斷指責、埋怨她,就不用去面對驟然失去爸爸的痛楚。

老師當時使盡各種方法,逼著我回到自己身上,面對失去爸爸的哀傷,當時真的哭得有夠慘的…非常的抗拒。

兩年前的清明節突然非常思念過世的爸爸,很想在有生之年為爸爸做件事,再次動了想代爸爸回大陸老家的念頭。因為種種因素尋親難度實在太高,當時也突發奇想找了個會通靈的朋友請他幫忙問個方向。

朋友說,人已經過世了,不用特意做這件事情了,但我還是不停的追問著。最後依舊循著內心的渴望進行尋親之事,順利找到大陸親人、回老家祭祖。

原本我以為了了心頭事,想起爸爸時就不會再哭個不停,卻發現沒有,這才警覺到失親的傷痛並沒有因此而解決。

療癒時重新回溯、感受長年滯積的情緒,才體會到想代爸爸回家、圓滿他在世無法回大陸探望父母的心願背後,其實是希望做個好女兒才配得到爸爸的讚美、爸爸的愛。

我終究不認為自己值得被愛!一種根深蒂固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不能白白得到爸爸的愛是多麼令我難以面對。難怪總忙著在外頭的事上打轉,就是不願意好好的回到自己內心。

惦念已逝的親人過得好嗎?希望後事如何辦理?又或者幫他完成生前未能如願的事…。現在回頭看看自己與朋友, 回到自己身上承認不是個好媽媽、好女兒太令人難受了,我們同樣的作法便是下意識的把焦點轉向「對方」,在他們身上忙碌著。

些迴避自身痛苦的舉動或能一時忘卻苦楚,卻從未能讓我們真正好過。

痛苦並不可恥,但迴避無用。

一切還得回來面對內心真實感受。這也是進入最深的情緒開始療癒後,我才真切體會到箇中的差異。

2017/4/18

由身體不適進入心的連結



善待自己可以由翻騰的情緒入手,
也能由身體反應切入。
無論身心當下展現何種樣態,
不批判、不嘗試改變它,
就是日常待己的溫柔。


目前大多數人都能理解身心是一體、無法分割,日常中無意識壓抑的情緒,有時會以身體反應方式呈現。譬如壓力大時會頭痛、肩頸痛、失眠...等。

身體是情緒、想法的果實,比理智的腦袋更顯真實,害怕就發抖、緊張就心跳加速。

善待自己可以由翻騰的情緒入手,也能由身體反應切入。無論身心當下展現何種樣態,不批判、不嘗試改變它,就是日常待己的溫柔。

由情緒入手療癒時,有段時間我反覆出現的狀況都是有股氣卡在胸口或喉頭,如何噶就是噶不出來,非常難受,這樣的狀況持續了段不算短的時間。

眼看我竟然卡關在身體反應上而失去與心(情緒)的連結了!不知如何是好。

一次,又是一股氣卡在喉頭不上不下,想起同學曾分享她做瑜珈時發覺右肩某處有個痛點,專注感受它就一股哀傷湧現...我不爽地發了頓脾氣:為什麼別人出現身體反應時只稍一會兒就能感受到背後的哀傷,我就只感受到噶不出來的氣。

這一怒突然一愣,咦,是生氣耶!趕忙感受這股憤怒,頗妙的是,這次的經驗後好長一段時間操作「允許出現願意感受」時,身體不適的狀況好一段時間沒再出現。

感受情緒時若出現身體反應,一樣只需允許它出現,接著感受那個不適,無論是頭痛或胃脹氣...並留意後續的情緒反應,記得療癒永遠跟著情緒走。

前些日子自由書寫時身體微微顫抖、胸口緊縮、想吐,觀察自己的身體久了,知道身體正反應著內在的緊張,卻感受不太到。我帶著點感情把書寫的文字唸出聲,將注意力放在胸口心輪處,便感受到一股沉重的無力感,伴著無奈。

想起老師的叮嚀,療癒時要對自己有耐心一點,即使出現身體反應而感受不到情緒,也只需允許自己現在就是感受不到就好。

photo credit:藍川芥 aikawake



FB粉絲頁:
米滿溢。順流你的人生。
米蟲滾滾。滾出你的X人生。

2017/4/15

對自己展現無條件的愛



看到內心小孩只需允許他出現,
無論他在哭鬧或發脾氣,
不用試著安撫,
只要感受當下的情緒。
接納真實、不完美的他,
就是對自己展現無條件的愛的方式。


「我看到了一個小女孩背對著我,孤零零的在黑暗中一個人玩,我感覺得到她的孤單、哀傷。很想讓她回頭看看我,知道我正看著她,她並不是孤零零的一個人,我好想抱抱她。」隨著畫面及想法的浮現,我感到股哀傷及對內心小孩的疼惜,很想做點什麼讓她別再傷心。


療癒時和老師說,我剛感受情緒時看到一個小女孩,覺得那是小時候的我,我一直都是一個人。老師回,如果看到內心小孩的畫面允許她出現就好,無論她在哭鬧或發脾氣,不用試著安撫她,只要感受當下的情緒。

又一次,我看到內心小孩面無表情地抱著爸爸買的熊熊,心想,為何她出現時都不會笑,很希望她能對我笑。這次,我記起老師說的話,允許不願笑的內心小孩出現,不試圖改變、安撫她。

我把注意力放在胸口,不到一會兒便感受到孤單、寂寞與淡淡的哀傷,和這不舒服情緒多待一會兒,妙的是,只要單純地感受這些負面情緒,沒多久它便自然削弱、散去。

幾次後體會到內心小孩出現時,我總下意識的想改變她成為我期待的模樣,諸如別再愁眉苦臉笑一個、別再待在黑暗裡…。想到孩提時哭泣媽媽瞪我一眼示意別哭鬧了,我不只無法停止哭泣,更加深哭就是做錯事媽媽會不愛我的恐懼。

因此現在當內心小孩出現時,我只是允許她當下呈現的模樣,不論是哭喪著臉或憤怒、孤單,接納真實、不完美的她,就是對自己展現無條件的愛的方式。


photo credit :藍川芥 aikawake






2017/4/12

當我允許脆弱展現,人們反而以勇敢看待





最痛的經歷與情緒可以綑綁我也能讓我循著它而上,
像撥開雲霧般注意到自己「沒爸爸沒家教」的信念制約,
不再像過去般無意識的為保護自己切斷與人「心」的連結。
當我允許自己的脆弱,人們反而以勇敢看待。


療癒時,我再次回想起小時候被嘲笑沒爸爸沒家教的傷心事,哭得特別傷心。

那時哥哥到鄰居家玩,被鄰居小朋友誣賴偷錢,小朋友的爸爸上門找媽媽理論,生氣的撂下了一句話:沒有爸爸的小孩沒人管,媽媽生氣的回應對方,我在一旁目睹了一切。

事後媽媽唯一一次用塑膠水管抽鞭我和哥哥,叫我們跪在爸爸的牌位前認錯。沒有爸爸又不是我的錯,我不知道為什麼鄰居爸爸要罵我們是沒人管的小孩,我們還有媽媽,也會被媽媽管教、被打手心。

又一次在學校,我早忘了到底發生什麼事,卻一直記得被同學嘲笑「OO沒爸爸、沒家教」的傷心。自此後,「沒爸爸的小孩沒家教」這句話就像一個炸彈開關,一聽到就引爆、觸疼我。

我開始保護我自己。

成長中與父母的互動無形中形成了制約,下意識影響成年後的想法、信念與行為模式。

從此後,我絕口不提家裡的事,直到長大成年也很少和外人談起。因為一談就會談到爸爸早逝的事,便會探到我最不想被觸碰的脆弱:沒有爸爸等於沒家教。

每每想起爸爸我都會不由自主的流淚,彷彿又回到小時候的自己,心整個揪了起來,寫這篇文章時依舊如此,好似要把一輩子的哀傷、委屈吐盡。

我所做的只有允許這份悲痛湧現,嚎啕大哭時不忘說出「我允許你出現、我願意感受你」,全然進入這份痛楚。有時如此操作個兩三回那份難受便會開始削弱;有時只需大聲說出一次,突然間胸口那份緊縮、傷心倏地消失而停止哭泣。

無論如何,感受情緒永遠只有一個準則:不迴避、不壓抑、不揀選,只需陪伴當下正疼著的自己。

隨著一次次感受翻騰的情緒,才慢慢發現我的人生不斷重複一個模式,為了不再經歷幼時被嘲笑沒有爸爸沒家教的痛苦,我成了好強、追求完美、不輕易求助他人、不允許自己犯錯的個性。

我小心翼翼的用堅強、不認輸的面具隱藏那個痛楚的傷口,我竭盡心力的管好自己,不讓人有機會把我能力不好、把我犯的過錯…歸因於我是個沒爸爸沒人管的小孩,不讓人再次灑鹽在我的傷口上。

療癒後才理解,最痛的經歷與情緒可以綑綁我也能讓我循著它而上。隨著每一次情緒流動後的清明,像撥開雲霧般注意到自己「沒爸爸沒家教」的信念制約,不再像過去般無意識的為保護自己切斷與人心的連結。

經過一段時間的自我陪伴,承認且揭露了這個幽微、深刻的記憶與情緒,我開始能敞開的談自己的事,朋友覺得我變得更自在、放鬆,為我打開了心門能與他們更親近感到開心。

近兩三年,各路朋友經常用「勇敢」來形容我,想想這真是件奇妙的事,當我允許自己的脆弱,人們反而以勇敢看待。

photo credit:藍川芥 aikawake


FB粉絲頁:
米滿溢。順流你的人生。
米蟲滾滾。滾出你的X人生。



2017/4/9

療癒一定要從父母入手嗎?



療癒一定要從父母入手嗎?

兒童期發展以自我為中心,
當父母無法滿足我們的當下需求時,
對幼時的自己就是件「不被愛、被忽視遺棄」的大事!

回溯不愉快的點滴,是再一次的機會流動積滯的情緒。


一次和朋友聊天,我說,國小上學前媽媽都會煮熱粥當早餐,規定我吃完才可以去學校,說完便轉身消失忙她的去了。可是粥實在太燙了根本無法入口,我開始焦急的哭喊粥好燙、我要遲到了,媽媽聽到後就只是狠狠的瞪了我一眼。

朋友聽完馬上也抖出幼時和媽媽間充滿血淚的小回憶,那天下午,我們笑鬧之間就聊了數起這類芝麻綠豆事,卻也疑惑當時的我們怎麼會對這點小事如此糾結,都長大成人了還記得一清二楚。

朋友經常問我,療癒一定要從父母入手嗎?

記得上幼稚園時,一次聽到媽媽和老師說中午過後就會來接我回家,吃完午餐我便跑到門口小凳子上等她,等好久等不到,心急了又跑到柵欄門口蹲著不停向外張望,希望媽媽路過時能看到我。

結果媽媽到了幼稚園我正蹲在校門口大哭,老師費了會兒功夫才找到,媽媽看到我後什麼也沒問,直接賞了我一巴掌後說:妳怎麼這麼愛哭!

療癒時不止一次想起這件事,每提一次便是一次潰堤的悲傷,那天我緊抓著柵門焦急的等待、媽媽冷酷的臉異常清晰,即便已是數十年前的事了。

原生家庭中的父母或主要照顧者是我們人生中的第一道人際關係,加上兒童期發展以自我為中心,孩子往往認為世界(父母)該繞著我公轉。當父母無法滿足我們的當下需求時,對幼時的自己就是件「不被愛、被忽視遺棄」的大事!

我一次次透過這縈繞我心的傷心事感受浮現的情緒,由剛開始不被媽媽理睬的憤怒、傷心,到最後竟感受到很深的恐懼,我從來不知道當時的自己那麼害怕媽媽會和爸爸一樣突然消失不見。

媽媽說要來接我,怎麼還沒來?好急、好怕媽媽不來了我怎麼辦。

持續透過這個件事反覆感受它觸動的情緒,約莫5、6次後,漸漸地這件事勾動的哀傷、恐懼越來越弱,直到這一刻,當我打下這份記憶伴隨的僅是份淡淡的心酸。

由情緒入手療癒的事件經歷多了,就實際印證了積壓的情緒唯有透過感受才能流動這觀念。

回溯這些不愉快的點滴,不過是讓自己有再一次的機會流動積滯的情緒能量,當它漸漸消散,那個埋在我心中、老被媽媽無意間的一句話、一個動作引發的小爆竹、大龍炮...等狀況,也越來越少。

一路走來,媽媽依舊是那個模樣,是我打心底開始不一樣,和她的互動也由疏離變得越來越親暱。


photo credit 藍川芥:aikawake


FB粉絲頁:
米滿溢。順流你的人生。
米蟲滾滾。滾出你的X人生。

2017/4/4

討厭壞心情!?因為痛過才想躲開!



為什麼抗拒經驗不愉快的情緒?

因為曾經受傷、深刻記得那個痛,

就不敢也不願再次經歷。

想法自然成了頭腦迴避痛苦的自我保護機制,

脫離與心的連結。



「永遠跟著情緒走!」、「想法出現時只要允許它出現,不認同、不對抗,這時想法會退到背景、聲音會變小,讓你可以進入感受情緒。」雖然我記得這些觀念,但有時還是會迷失在想法中。

日前一早起床看到歌手 Tommy Page 過世的新聞,才知道原來他是名同志,曾低調出櫃。從小我就喜歡他,看到新聞時非常震驚、遺憾,更難過他還這麼的年輕、如此有才氣,卻以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

當天我反覆聽著他的歌,拌隨著這些音樂,想起國中時曾在歌迷會上見過他,他當時的衣著、神態歷歷在目...。一整天與他有關的記憶紛紛出籠,最後我總會告訴自己:自殺只是一個突破生命困境的選擇沒有好壞對錯、同志身分是他自己在靈魂出生前計畫中的設定,他好勇敢、他是個勇敢的靈魂....我不停的在這些充滿靈性高度的想法上兜轉。

直到晚上po文弔念 Tommy,我打下「他真是個勇敢的靈魂,選擇同志這個身分來世一遭」時,才清楚「意識到」這一整天不只認同了這些想法,腦袋還跟著它們轉不停,根本沒注意情緒早已被觸動、幽微的悶悶感。

這次我把握機會,允許這個想法出現、把注意力放在胸口,一股深層、淡淡的哀傷浮現,伴隨兩行清淚,這才發現這事其實我超有感,只因「他是個勇敢的靈魂」這想法把我拉離感受曾經經歷失落的哀傷。

「為什麼抗拒經驗不愉快的情緒?因為曾經受傷、深刻記得那個痛,一朝被蛇咬,就不敢也不願再次經歷。想法自然成了頭腦迴避痛苦的自我保護機制,無論那個想法多麼有智慧,在頭腦的干預下讓我脫離心的感受。

雖然走過一段自我療癒旅程,依舊發現自己有時仍會落入想法中迴避情緒,差別只在於以前被想法拖著走、迴避情緒的時間既長且毫無覺知,最後成了個看似理性客觀充滿靈氣、實則情感麻痺的活死人;現在即便又落入想法、迴避感受的坑裡,也能快速發現再次爬起,跟隨情緒一次次傾聽心想訴說的話,與心再次連結。

註:頭腦有時又稱人我、小我。


photo credit:imagenesalviento


FB粉絲頁:
米滿溢。順流你的人生。
米蟲滾滾。滾出你的X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