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7/15

紛雜



壓抑、逃避、轉念都無法抑制的焦躁
像個哭鬧的孩子有話要說,
就讓它說個徹底吧!

願我記得,眼睛看到的, 是我心頭的風景。

這一天,一件小事勾出煩燥的心情,用盡各種方法都無法讓心安靜,無奈下拿出黑色的紙、備妥畫筆,告訴自己:好好面對吧!讓你在畫紙上訴說自己,這是我待你及對自己的溫柔。

不假思索地拿了黑筆,重重的在黑紙上又塗了層黑;拿了紫筆想把那黑給抹去。塗了厚厚的一層,手痠、肩緊,著實累了,深紫如何能救贖墨黑?

我停下筆,喘口氣。感受心口的焦躁,漸漸安靜。

2016/7/13

謊言迷宮



勇敢穿越、面對生命的暗點與傷痛,
整合內在的暗流、衝突,
以清創、療癒、止痛新生,
國家層次如此,個人層次亦復如是。


謊言迷宮(德國原名緘默迷宮)為真實故事改編,描述德國二次大戰結束後,三位檢查官花了五年時間調查戰爭期間奧斯威辛集中營納粹惡行,最後啟動了法蘭克福審判,德國首度審判自己的士兵謀殺罪。看完不禁再次由衷欽佩德國面對黑暗歷史的勇氣!


影片一開始便帶出許多二戰戰後出生的德國下一代根本沒聽過奧斯威辛,隨著年輕檢查官訪談越來越多的受害者,加害者一一浮現之際,主角意外發現自己及女友父親,以及共同調查的好友都曾是納粹,隱身社會若無其事的活著,連自己的子女都不知道他們的過往。

這位戰後出生的年輕檢察官殘酷的認知到:沒有一個人是清白的!大多數人選擇緘默地隱藏不堪的過去,失控地對女友咆嘯"德國人註定該永遠穿黑色的衣服",在街頭對每一個過往的路人吶喊著"你們為何還能待在這個國家..."。

此片可以揣見當年三位負責調查此案的檢查官內心的煎熬及外在的壓力、阻礙之巨大。更彰顯了德國
自揭瘡的非凡勇氣,著實是個內心強大的國家。

大屠殺絕對不是希特勒一個人就辦得到的事,太多幫兇、太多人選擇緘默與視而不見,這是本片探討的主題之一
此部份在去年公視主題之夜播出的「安妮的集中營」紀錄片中便突顯出來了,集中營旁不遠處就是德國人居住的社區。

電影中許多矛盾、兩難、內在拉扯的對白皆引發深思,例如,"你要做子女的都憎恨他們的父親嗎?"、 "緘默是民主的障礙",檢察總長挑選男主角承辦這個案子的原因則是"你沒有包袱!"從這些對白中,不難想像當年整體德國的社會氛圍,壓抑中又期待轉型正義。片中我最喜歡檢總的一句台詞:"重點不在審判,而在於受害者的故事。"

相對於面對黑暗,忽視不堪的歷史與錯誤的政策才是國家無法前進的阻礙,看看德國面對這段黑暗歷史的痛定思痛及後續人道補償與作為,再反觀台灣近年來重大社會事件及1949後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引發的政治事件,可以發現台灣整體社會尚需涵養面對黑暗的勇氣。

勇敢穿越、面對生命的暗點與傷痛,整合內在的暗流、衝突,以清創、療癒、止痛新生,國家層次如此,個人層次亦復如是。

很多網友表示看這片不斷落淚,可能我已經被安妮的集中營紀錄片給嚇過了,相較下,這部真的輕描淡寫。